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培训课程 红色讲堂 红色文创 苏区人物 联系我们
红色讲堂
中国共产党赣州历史
赣州党史大事记
赣南红色历史
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
苏区故事
历史事件
红色中华
红色著作

第二十三讲 赣南革命武装的创建和红色区域的开辟

浏览:次  更新:2019-08-20

1928年春,赣南各地的农民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驻赣州的国民党独立第7师和国民党地方当局为扑灭各地农民暴动烈火,一面派出军队往各地镇压,一面派出大批军警、密探在赣州城疯狂地搜查赣南农民暴动指挥机关。

  3月23日,设在赣州古城巷2号的中共赣南特委和赣州县委机关,被国民党驻赣州独立第7师刘士毅部侦悉,正在赣州领导暴动的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原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宛希俨,中共赣南特委书记曾延生及妻子蒋竞英不幸被捕。随后,敌人又在城内侍臣坊16号逮捕了特委机关报《红旗报》主编肖华遂。接着,特委委员陈敬魁等13名共产党员和10余名“涉嫌者”也先后被捕。中共赣南特委和赣州县委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宛希俨、曾延生、蒋竞英、陈敬魁等12人在赣州英勇就义。中共赣南特委被迫停止活动,但肖韶、丘倜(2人因在外地指挥暴动而幸免于难)等特委委员,仍继续领导各县农民武装暴动。

  4月,中共江西省委派汪群前来赣南,恢复党组织。不久,成立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机关设在赣州城内田螺岭10号,仍隶属于中共江西省委领导。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成立之时,赣南各县的农民武装暴动均已受挫,各县党的领导机关都被迫停止了活动,直到5、6月间才设法与赣县、南康、信丰、于都、兴国、宁都、寻乌等县党的组织取得联系,恢复了领导关系。这一时期,赣南党的组织得到发展,党的力量日益壮大,党员由1927年底的630多人发展到1928年底的1700多人。

  1928年3月,于都县桥头农民武装暴动领导人朱学玖、钟声楼率领部分暴动农民转移到兴国县樟木山活动后,中共于都临时县委书记丘倜主持召开暴动领导人会议,总结暴动失败教训,对创建于都县的工农革命武装作出了部署。4月,在兴国县樟木山成立了桥头游击队。5月,于都县西乡、南乡部分暴动队员转移到兴国县樟木山,以桥头游击队为基础,于6月组建成立了赣南第一支正规工农革命武装——赣南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纵队(不久后改称赣南红军第十五纵队),管开炳任纵队长,朱学玖任纵队党代表,钟声楼任纵队参谋长。第十五纵队有200余人,30支枪,以桥头为中心据点,活跃在于都、兴国、宁都三县边界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豪劣绅和地主武装。

  随着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展,桥头及其邻近地区的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组织迅速发展。1928年8月,中共于北特区委在桥头木鱼塘成立,于北特区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和于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桥头盘螺石成立。于北特区管辖活动区域为兴国、于都、宁都、瑞金、会昌等五县边界区域。于北特区党、政、军领导机构的建立,标志着桥头红色割据区域的初步形成。

  1928年12月中旬,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辗转来到兴国县东村,与赣南红军第十五纵队会合。12月20日,两支部队紧密配合,一举攻占兴国城。随后,红十五纵队与红二团击溃分3路向桥头“进剿”的敌人,保卫了桥头红色区域。

  1929年1月8日,中共于北特区委决定,在兴国县磜脑成立以桥头农民为主体的赣南红军第十六纵队。钟先桐任纵队长,张文焕任党代表。兴国县党组织动员东村“三点会”加入红十六纵队。全纵队约七八十人,枪60余支。与此同时,兴国县崇贤、城冈、东村、莲塘等地,先后组建了小规模游击队。

  2月上旬,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再次攻占兴国县城。2月12日,红二团与红十五、十六纵队在兴国县东村会合。2月13日,中共于北特区委书记李骏和红二团团长兼党代表李文林,共同主持了三支红军部队和兴桥边界党员活动分子会议,讨论研究部队合编问题。15日,红十五纵队、红十六纵队以及桥头、东村、城冈、莲塘等地游击队,合编成立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段起风任团长,金万邦任党代表。红二团调出100多名骨干充实红四团。全团400多人,300多支枪。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成为了赣西南地区最早创建的地方红军主力部队。后来被毛泽东、朱德称赞为“钢军”,是人民军队早期的著名部队之一。

  随着桥头红色割据区域不断扩大,与东固红色区域连成了一片。此外,从1928年秋到1929年初,赣南还开辟了信(丰)安(远)定(南)边和寻乌县南部阳天嶂山区两小块红色割据区域。活跃在信安定边红色割据区域的,是赣南工农革命军第十九纵队和第二十六纵队。

  1928年春,赣南各县农民武装暴动受挫后,安远县成为赣南东南部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域。南康县潭口暴动领导人罗贵波、廖贵潭、兰广孚等,都曾转移到安远县领导革命活动。在中共安远县委领导下,在一些区、乡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农民赤卫武装。1928年下半年,安远版石的赤卫队员和信丰县金鸡、新田的赤卫队员联合组建成立赣南工农革命军第十九纵队(后改称赣南红军第十九纵队),兰广孚任纵队长。1929年初,在信丰新田的一次战斗中,兰广孚壮烈牺牲,红十九纵队被打散。

  1928年2月,信丰县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暴动领导人郭一清等转移到信(丰)安(远)定(南)3县边界地区,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7月,建立了龙塘游击队和鹤子游击队,队员分别有100余人、60余人。11月,根据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指示,郭一清从龙塘游击队和鹤子游击队分别抽调一批骨干,加上信丰县部分暴动武装,在定南县龙塘墟组建成立了赣南红军第二十六纵队,郭一清任纵队长,黄达任纵队党代表。辖有2个中队,共有120余人。红二十六纵队组建后,在信、安、定3县边界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豪劣绅,建立了三县边界红色割据区域。

  1928年3月,寻乌县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在古柏等领导下于7月组织起一支短枪游击小组。8月,成立中共寻乌县委,古柏任书记。9月,在寻乌县南部黄沙成立了赣南工农革命军第二十一纵队(后改称赣南红军第二十一纵队),钟锡球任纵队长,古柏任党代表。全纵队共37人,下设2个班和1个短枪小组。红二十一纵队成立后,主要活跃在以寻乌县南部阳天嶂山区为中心的红色割据区域,积极开展活动,队伍不断壮大。至11月,红二十一纵队发展到80余人、四五十支枪,扩建为3个排,还设有1个短枪队。

  党的“八七”会议后,赣南在农民武装暴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于都桥头、信(丰)安(远)定(南)边和寻乌县南部阳天嶂山区等地的红色割据区域以及赣南红军第十五、十九、二十六纵队,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赣南工农革命军第二十一纵队等地方革命武装,在创建赣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来中央苏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革命武装的建立,红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引起赣南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为进一步破坏赣南共产党组织,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国民党赣南当局成立了“江西惩治共匪委员会赣南分会”,专事破坏和镇压共产党之职,使赣南的白色恐怖愈演愈烈。1928年10月10日,由于密探的告密,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机关被敌人破获,特委书记汪群和妻子贺服丹(化名周慧贞)、特委机关工作人员姚钟魁等人不幸被捕,中共赣南特委再次遭敌破坏。1929年1月,汪群、贺服丹夫妇被敌人杀害于赣州卫府里。(市委党史办供稿)

Copyright © 2017-2019 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院  ICP备案:赣ICP备18002559号-2    技术支持:赣州网络公司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