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培训课程 红色讲堂 红色文创 苏区人物 联系我们
红色讲堂
中国共产党赣州历史
赣州党史大事记
赣南红色历史
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
苏区故事
历史事件
红色中华
红色著作

第九讲 从人民的角度看苏区精神

浏览:次  更新:2019-07-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苏区精神的研究已有20来年其间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认识,在表述上尽管繁简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要从党的角度看问题。以至于党规定的,提倡的做了的,都成了苏区精神的内涵。如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创造第一等工作的革命劲头等等。

从苏区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在一定阶段的具体反映,是一种时代精神来说,上述认识角度肯定有道理。因为任何时代精神都体现了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道德观。不过这样来,苏区精神也就差不多成了党的纲领及执政理念与实践的诠释如果我们从“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本义出发,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人民的角度来认识苏区精神的内涵,进而产生一些新的看法

苏区精神,应是苏区时期(有的论者定为19291月至193410,有的论者定为19279月至19379)中国人民(包括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保卫革命根据地(即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它具有鮮明的时代色彩,既体现了党的思想、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般心理状态。它不是既定概念的演择、面是革命实践的产物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里所说的“存在”是指“有”的东西,既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精神的东西。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苏区精神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而概括苏区精神内涵的几个要素。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尤其是城市工人、贫民和农村中的贫雇农,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剥削,过着饥寒交迫、毫无社会地位的生活。共产党发动、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给解决中国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第一缕曙光。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较量,新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冲撞,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调整,不仅以物质的形态,而且以精神的形态在苏区大地迅速进行。苏区精神因此而生,苏区精神内涵因此而有了特定的东西

一、苏区精神是种革命精神

革命是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以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当年,谁最需要、欢迎革命?是农民,特别是因无地或缺地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毛泽东在与佃农深入会谈后,得出了“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为苦”的结论。①他们在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引领的情况下,只有被迫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或甘愿苦守雇主家。毛泽东通过兴国调査,知道一方面地主富农以6%的人口占有80%的土地,另一方面贫农、中农以80%的人口却仅占有20%的土地。“因此得出的结论,只有两个字:革命”。农民急切需要推翻地主阶级及其政治代理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翻反动政权的靠山帝国主义,以取得土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农民的这种愿望,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土地革命战争,才能实现。这早已为大革命的实践所证明,也为苏区的现实生活所证明。因此,苏区人民的革命意识是非常强烈且浓厚的。1929年春,红四军刚到瑞金点燃土地革命战争之火,瑞金民众就“如火如茶地起来欢迎我们,和地主斗争非常勇敢”。0苏区人民的阶级意识一经唤醒,就化作革命觉悟、革命热情、革命行动;并进而上升为更自觉、更持久的革命精神,又在这样的革命精神支配、激励下,做出更多更好的革命业绩。

对此,我们从苏区各地轰轰烈烈进行的打土豪、分田地斗争,从苏区人民积极参加选举、组织苏维埃政府,踊跃参军参战、支持革命战争,热情投身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改造运动的实践中,完全能够感受、体会到值得指出的是,苏区人民的这种革命精神,不仅表现在改造客观世界上,也表现在改造主观世界上,即革自己头脑里的旧思想、文化的命,革自己日常遵循的旧风俗习惯的命。如打破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宗族观念、地方主义;破除封建礼教、迷信思想;改变自由散漫、不讲卫生、吸食鸦片等坏习惯;废止轻视妇女、买卖婚姻等恶俗,

而代之以新观念、新作风、新的精神风貌

二、苏区精神是种民主精神

民主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老百姓不知“民主”为何物。就是到了近代,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扯起“共和”大旗: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高扬民主精神,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民主”依然

是个不可捉摸的东西。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人民天生不要民主没有民主意识。苏区的革命实践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苏区,党通过土地革命斗争,建立苏维埃政府,把管理“国事”

和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从地主豪绅手中夺过来,交给工农兵即人民大众,由他们行使民主的权利。通过宪法确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国体及与之相应的政体,确定这个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它的主人。通过最便利于人民行使选举权的选举,密切联系群众、便于人民直接参政的市乡代表会议的建立,旨在避免官僚主义,提高办事效率的行政区划的缩小,以及给予人民以完全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与罢工的自由,实行最宽泛的民主

还通过党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的模范行动,党纪政纪的运用,舆论的群众的监督,营造民主的氛围。所有这些举措,都使苏区人民的民主意识很快树立起来、现固起来、扩大深刻起来,并且变为参与国事和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自觉行动。事实证明,人民群众一经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意识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民主精神也就迅速在苏区高扬比如选举。随着苏维埃选举运动的发展,选民群众对选举与自己生活关系的认识大大提高,而变得积极起来。1932年两次选举与1933年下半年的选举,“许多地方到了80%以上的选民,有些地方仅只害病的生育的以及担任警戒的人不曾参加选举会”。比如参政。地方各级苏维埃政权除了常设机关(其工作人员均由选举产生),还设置了许多委员会,作为议事协调机构,以吸收群众参与地方治理。如才溪乡苏政府下就有“拥护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査田”、“选举”、“土地”、“劳动”、“山林”、“逃兵归队”等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成员多数是在当地公认度较高,又热心为大家办事的群众(相对于干部而言)。他们办公事,却不拿报酬,完全因民主”而为之此外,苏区人民民主精神的高扬,还体现在民主原则深入社会公共事务与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如对干部的评价,对地方兴革的取舍,对参加各类合作社的自由选择及管理等,大都遵从了自愿、协商、公开、公平、平等的原则苏区人民民主精神的高扬,也体现在民主制度的建设逐渐普遍而周密上,体现在干部的民主作风逐渐树立且加强上。这一切,促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促成了苏区成为一个自由的光明新天地。

三、苏区精神是种创造精神

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人民群众原本就是创造世界的主体与动力,诚如苏区的《工农三字经》所言: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只是在反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创造精神与创造力常常被压抑、以致泯灭。党领导苏区人民解放了自己,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从而为苏区人民创造精神的释出与张扬,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党在苏区所做的一切,无论是革命的、建设的,还是改良民众生活的,大都是从未做过、甚至听过的。情况又在不断变化,新问题常常突然冒出。这就在客观上激发了苏区人民的创造精神。换言之,苏区人民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不能不努力创造,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强化了创造精神。在这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倡并实行的,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做法,充分肯定、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各项创举并加以推广的做法,无疑发挥了不容轻视的导向、鼓励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例。苏区的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后,普遍存在因缺少耕牛、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和劳力及资金,而无法正常生产的问题。为此,他们组织耕田队和劳动互助组,借以调剂劳动力;组织犁牛合作社,使耕牛、农具集中起来管理,以充分、合理地发挥其作用;组织信用合作社,以解决农民急需资金周转的困难。他们还借助苏维埃政权的权威,合作互助的力量,进行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士壤、植树造林等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大田生产,直接从事犁田、耙田、莳田等技术性、高强度的劳动,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另一支生力军。与此同时,举办托儿所幼稚园,解除妇女的后顾之忧。并且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激发群众的生产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这些,都是过去未曾有过,甚至想过的;或者虽然有过,但不成气候,解决不了问题的。它们都是苏区人民的创造,苏区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中,苏区人民的创造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到处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策群力、共破难关的前所未有的景象。没有盐吃,他们挖老墙土熬硝盐。没有西药,他们上山采集草药。为了沟通赤白贸易,他们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各种渠道和多变的手段,把苏区的农产、钨砂运出去,把白区的工业带进来。“封锁线上的交易”,就是这方面的一段传奇苏区人民祖祖辈辈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随着政治上的翻身他们迫切希望文化上也翻身。这种愿望激发了他们在文化领域的创造精神,推动了苏区的文化建设。例如,为了鼓励、帮助暂时没有条件上学的女孩学文化,为了使青壮年做到生产、读书两不误,苏区人民兴办了夜校、识字组、俱乐部和业余补习学校,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挂起了识字牌,实行了先学为师、互教互学的教学法。又例如,苏区人民充分发挥口头文学的创作力,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好唱好记的山歌、童谣、小调和曲艺。借助这些民间文艺形式,不仅活跃了苏区军民的精神生活,而且传播了革命道理,歌颂了新事物。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又因此得以激扬和高涨。

四、苏区精神是种奉献精神

奉献就是贡献,是由衷地献出、交付。苏区人民的奉献精神,是出于对共产党、苏维埃及其革命事业的高度信任、衷心拥戴今感激而萌生的,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发展而萌生的,是级其烈、极端自觉的。它集中表现在为了革命、为了苏维埃、为了共产党,甘愿献出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在这种精神支配下,苏区的干部廉洁奉公,一心一意干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广为传唱的《苏区千部好作风》山歌,就是奉献之歌。苏区的群众义务为红军、为苏维埃站岗放哨、传递情报、运送物资、看护伤病员;无偿为红军打草鞋、纳袜底、赠送慰劳品,提供住房及用具。

这种精神支配下,苏区人民一次次节衣缩食、倾其所有,为支持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购买公债、借出粮食,又无偿退回公债,不要还粮。妇女们甚至把陪嫁的首饰、拦身裙上的银练子都取下,无偿或低价交给国家银行、充实国库。在这种精神支配下,苏区人民一次次地把自己的亲人送到红军,送到前线。每一次扩红运动,都涌动着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同参军、全村()赤卫军或共青团员齐入伍的感人场景。有的家庭去了老大去老二,老二去了去老三,真是前赴后继,不遗余力。完全可以说,没有苏区人民的奉献,便没有中国的苏维埃革命运动,没有红军,没有红色中国苏区精神的内涵还有许多。但从人民的角度看,笔者认为:革命、民主、创造、奉献这四者,可算是其基本的、也是主要的东西。

这四者,造就了当年轰轰烈烈而又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造就了中国前所未有的革命业绩与经验(包括诸多“第一等”的工作),造就了当时及其后一代代敢于革命善于革命、忠于革命的共产党人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革命、民主、创造、奉献精神也是十分可贵、值得珍视和发扬的

文章引自《苏区精神  永恒的丰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Copyright © 2017-2019 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院  ICP备案:赣ICP备18002559号-2    技术支持:赣州网络公司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