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培训课程 红色讲堂 红色文创 苏区人物 联系我们
红色讲堂
中国共产党赣州历史
赣州党史大事记
赣南红色历史
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
苏区故事
历史事件
红色中华
红色著作

第六讲 中央苏区的贡献与苏区精神

浏览:次  更新:2019-07-11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开创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一般说来,中央苏区从193010月形成至193410月丧失,历时四年。在这四年期内,中央苏区尽管受到李立三和王明两次“左”倾错误的严重干扰,但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之下,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仍获得了巨大成功,中央苏区作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领导枢纽和中心区域,是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的重要阶段,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党领导中央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革命战争长达四年之久,成为抗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区域和主要阵地。

193010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苏区的中央根据地形成。此前不久,以曾山为主席的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闽西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莫定了中央苏区的坚实基础。到19319,中央苏区的版图已包括永新、兴国、宁都、乐安、南丰、广昌、瑞金、遂川等31个县,自赣县至永丰纵约400,由万安至瑞金横约300里的范围,与闽西、湘东南根据地联成一片。中央苏区作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必然成为敌人进攻的主要目标。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和两广、湖南等军阀,从四面包围中央苏区及其邻近各苏区。从193011月至19319,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约6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围剿”。在强敌进攻面前,红一方面军在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领导下,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共歼敌7.6万余人,缴枪4.7万余支。经过反“围剿”战争的实践,红军作战从游击战转变为运动战,初步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红军的作战原则。1933年二三月间,蒋介石又发动第四次“围剿”,在历时50天的战争期间,红军取得歼敌3个精锐师,俘敌万余人,缴枪万余支的重大胜利,不仅给蒋介石以最致命的打击,丰富与发展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贯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与发展。

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中央苏区发展到鼎盛时期,辖江西、福建、闽赣、粵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共设有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2,福建省15,闽赣省16,粤赣7县。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在当时全国十几块苏区根据地中,中央苏区不仅是人口最多、版图最大的革命根据地,而且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政府等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所以,“中央苏区的巩固与发展,在全国苏维埃运动中据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粉碎国民党军事“围剿”的同时,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领导中央苏区实行了平分土地;建立了强有力的红军;打破了经济封锁。从而使中央苏区坚持长达四年之久,并且一直是抗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主要阵地和推动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坚强后盾。这是中央苏区对全国苏维埃运动的最大贡献。

第二,中央苏区集中了全国最强大的红军部队,中央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建立与发展,成为保卫中央苏区和促进全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支柱。

中央苏区是红军建设的极重要时期。党把扩大与现固红军当作头等重要的任务。19308,红军第一、三军团会师后,合编组建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3万余人。红一军团下有第三、四、十二军;红三军团下有第五、八军。9月间,红一军团发展为第三、四、十二、二十、二十二军;红三军团发展为第五、八、十六军,4万余人。特别是193112月宁都起义的胜利,给国民党反动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参加起义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加入红军,组建红五军团,壮大了红军的力量随后,红军在两年中迅速扩大,1933,中央红车辖有一、三、五、七、九,5个军团,10万人,占当时全国红军正规部队总数30万人的1/3以上。中央苏区集中了全国最强大的红军部队,在反“围剿”战争中,成为红军主力军,是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红色政权,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坚强柱石。特别是“朱毛红军的经验”被推广到各个苏区,促进了全国许多根据地红军的建设与发展。

地方武装是苏区战时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苏区各县都有完备的独立的群众武装组织,普遍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等这些地方武装通过军事训练,担负着制造武器、警戒、侦探、运输、担架、向导、宣传和作战等工作,赤卫队配合红军作战,在扰敌、堵敌牵制敌人中起了很大作用。赤卫队省有独立师,县有独立团或独立营。赤卫队和少先队,几乎达到了全民武装动员的程度。国民党南昌行营主任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电蒋介石说:“赣西南的八十老翁到三岁小孩都是共眶”。据统计,19344,中央苏区共有赤卫队26.6万余人,少先队15.7万余人,赤卫队模范营5.5万余人,少先队模范营3.4万余人,以上合计共51.3万余人  

第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不仅发展了苏区的各项建设事业,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基石。

在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193111,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此前后,建立了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作为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公开亮出与国民党反动政权对立的一面旗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斗志,统一领导和指挥了全国红军和苏区根据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党领导广大群众建立全国性质政权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在中央苏区所辖区县特别是兴国、瑞金、胜利、公略、上杭、长汀等县,苏维埃建设都取得显著的成绩。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担负着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改善工农群众的生活的任务。在战争十分残酷和敌人的经济封锁之下,苏维埃政府不能搞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所以提出“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与发展合作社运动苏维埃政权的巩固,首先取决于彻底实行土地革命。按照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土地法,1932年至1933年深入土地革命,本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平均分配一切土地,农民减免了各种捐税,生活得到相当的改善,比国民党时期普遍提高了1倍以上。为了彻底解决土地问题,19336月在中央苏区开展了査田运动。

首先在瑞金、会昌、博生、于都、胜利、石城、宁化、长河8县发动起来,毛泽东分别主持召开了以上8县查田运动大会和贫农团代表大会:7月又在兴国、赣县、永丰、公略、万安、泰和、宜春、南丰、广昌9县开展。査田运动尽管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但仍取得了很大成绩。经过查田运动,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打大了红军,现固了苏维埃政权。

1933年和1934,中央苏区的农业生产连续两年获得丰收。赣南闽西苏区农业生产1933年比1932年平均增加了15%。开展合作社运动在苏维埃经济建设中占着极重要的一环,是党

农民群众在经济方面的连锁。各地普遍建立了消费合作社、粮食作社和生产合作社。据19342月统计,消费、粮食、生产三种合作社,发展到1.2万余个,社员57万余人,股金62万余元。合作社运动应付了急剧的战争形势,保障了红军给养和改善工农群众生活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迅速的提高。根据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统计,2931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学生8.9万余人;有补习夜校6462,学生9.4万余人;有识字组3.2万余个,组员15.5万余人;有俱乐部1656,成员4.9万余人。为了培养领导,设立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以及许多教育干部学校。此外,还出版《红色中华》、《青年实话》、《斗争》、《红星》等大小报纸34种。在党的领导下,苏区普遍成立了工会。到1934年初,中央苏区

工会会员有14.5万人,占各根据地会员总数的58.6%。苏区工人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订立了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失业工人得到了救济,农村工人都分配了土地,工人生活得到了相当的改善。以福建汀州例,工人的工资比革命前增加了几倍至几十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反映了当时党和人民的迫切愿望。

“一苏”大会制定了政纲、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和关于经济政策等系列法令和決议,以及在政权、武装、法制、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这对于后来的革命与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借鉴作用,莫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石。

第四,中央苏区军民竭尽全力保卫苏区根据地,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同时历炼出一大批治党、治政、治军的骨干力量。

在反“围剿”战争时,中央苏区各地特别是宁都、兴国、于都、赣县、吉安、泰和、水丰等县各级党政机关,都进行了包括政治动员、筹集钱粮、动员参军等充分的准备,迅速将广大军民投入到反“围剿”斗争中去。涌现出各项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的兴国模范县、江西兴

国长冈模范乡和福建上杭才溪模范乡等先进典型代表。扩大红军工作,是苏维埃政府最基本的和最经常的工作任务之中央苏区从19322月至19347,大规模的扩红运动共有三次,扩红总人数约有16万余人。兴国、赣县、瑞金、永丰、公略万泰、胜利、博生等县,得到较大的成功。19338月正式创建了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在1933年红五月扩红运动中,兴国县动员5000余人组建模范师,后又动员2000余人加入工人师,动员1000余人参加少共国际师。在兴国经验的带动下,各地掀起扩红运动热潮。瑞金、胜利、于都、赣县、公略等县建立了模范师,博生、石城等县成立了模范团,并且整营、整团的加入红军。据统计,江西兴国县、长冈乡每100个青壮年中有80个当红军和参加革命工作;福建上杭县才溪乡每100个青壮年中有88个当红军和参加革命工作。广大群众为保卫苏区根据地积极支援前线。在红军各集结地苏维埃政府都筹集了大批粮油、食盐、木柴、蔬菜,秘密储藏起来,准备随时供应红军。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洗衣队、慰劳队、救护队、宣传队、侦探队等。据193210月统计赣南各县参加支前的共60余万人,占全赣南苏区总人口的25%左右。兴国全县16个区参加支前工作的共2.4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5%以上。在保卫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中央苏区军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中央苏区时期,牺牲的军以上领导干部有:朱云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伍中豪(红一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张子清(红五军参

谋长、代理中共湘赣边特委书记)、黄公略(红三军军长)、赵博生(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五军军长)等。据统计,兴国县苏区总人口23,参加红军和支前作战的有8.5万余人,烈土有2.3万余人,占全国烈士总数的1/60,占江西省烈土的1/10,占赣南烈土的1/5,为全国牺牲烈土之首。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土有1.2万余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倒下1名兴国红军战士。瑞金县苏区总人口24万人,参加红军有4.9万人,牺牲的烈土达1.7万余人。

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从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也历炼出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精英。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弛聘纵横,屡建奇功,成为革命和建设的栋梁之材。据统计,在中央苏区战斗过的建国初期省部

级以上的领导人合计有9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共604,其中有9位元帅、7位大将、34位上将、114位中将、440位少将。这是中央苏区的骄傲,也是中国革命的硕果。

第五,中央苏区广大群众对红军主力的突围长征给予大力的支援,为红军实行战略转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93410月上句开始,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第五、八、九军团,先后撤离战场,在于都地区隐蔽集结,准备突围转移。为了支援中央红军顺利集结和安全突围,中央苏区人民给予红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力支援,对红军的战略转移起了巨大作用。

其一,扩大红军。从19345月至9,中央苏区扩大红军共8万余人。设在兴国、于都、宁都、瑞金等地的红军补充师、补充团,加紧对新兵进行军事训练。突围前タ,中央红军5个主力军团分别补充了数千名新战士。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长征出发前,还征调5000挑夫组成运输队、担架队,准备随军行动。

其二,筹集军需物资、粮食和武器弹药。19347,两次顺利完成了借谷24万担和60万担运动,保证了红军长征出发时每人7天的粮食供给。同一时期,中央苏区共收集铜8.2万余斤,被毯2万余床,棉花8.6万余斤,草鞋20万双,米袋10万条以及采购10万元中西药品和筹款150万余元军费。

其三,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为确保红军主力安全集结和顺利出发,苏区人民严密封锁消息,制造假相迷惑敌人。新设立的赣南省所属独立十三、十四团,分别部署在北、南两线,配合红军监视和阻击敌人。由于赣南军民出色的保密工作,使红军得以在于都安全休整十天之久,直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敌人尚未能察觉红军主力的意图与去向。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为支援红军渡河,沿岸群众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木等一切可用材料都捐献出来,仅用四天时间,就协助红军架起了五座浮桥,为红军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军突围后,赣南省对不能随军转移的1万余名伤病员和部队家属,也都做了妥善安置和精心照顾。

任何一种精神与当时的环境、任务及其所作的贡献,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央苏区时期,处在剧烈的革命战争环境下,这就决定了党的最急切的中心任务是如何去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配合红军,用革命战争来击破敌人的“围剿”,最大限度的保卫和建设苏维埃政权。所以中共中央指出:应“最大范围的发动群众,巩固并扩大红军支持长期的艰苦的阶级战争,以冲破敌人的围剿”,并扩大苏区和建立现固的根据地”0苏区精神正是在这种环境和任务中创造和培育出来的。这是我们认识苏区精神的根本出发点。还应该看到,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各个不同时期形成许多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上述精神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但归根到底・本质上都可以用句话去概括,就是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苏区精神亦然。所以,苏区精神和这些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相互的传承关系。

苏区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苏区根据地领导广大军民经过长期艰苦战争培育和磨练出来的彻底革命精神。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是坚信革命必胜的奋斗牺牲精神。在残酷剧烈的战争年代,有的人在危难之时对理想信念发生悲观、动摇,甚至叛变、逃跑。党必须以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来动员和领导群众,努力紧张地工作,以不断创造新局面来争取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给苏区人民点燃起胜利希望之火在保卫苏区的历次战斗中,广大军民勇猛顽强,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红军9次攻打吉安和5次攻打赣州,虽然给敌人一定的杀伤但自身损失也很大。1930年攻打吉安,群众冲上铁丝网,与敌人肉搏,牺牲总数将近万人。1932年攻打赣州时,红三军团伤亡3000余人,担任主攻南门的红二师200多人的突击队全部英勇牺牲。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共损伤了1.2万余人。据统计,整个赣南牺牲的烈士有10.8万余人,其中有半数牺牲在长征路上。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等县都有成千上万的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许多地方成了“血洗村”、“无人村”,就连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在“清剿”区,无不焚烧之屋,无不杀鸡犬,无不伐之树木,无遗留之壮丁,可谓“阁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二是战胜一切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国民党经济封锁下,苏区的物质条件异常艰苦,红军和群众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团结和斗争的意志,而是在斗争中结成一种生死攸关的关系。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共渡难关。中央苏区各级领导,率先垂范,生活非常俭朴,从不特殊,住破旧民房、祠堂,吃红薯、青菜,穿补丁的粗布衣,穿单衣过冬,点马灯、油灯。为着战争的胜利,党和政府带头开展群众性的节省运动,“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成

为共同的行动口号。党政机关裁减非必要的人员,尽可能节省各种费用和各项开支,尽量减少运输费办公费,只发伙食费,不发零用钱等,向一切贪污与浪费现象作斗争。

三是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务实精神。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苏维埃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于战争的需要。党必须随时关心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迅速解决实际问题,オ能将广大群众团聚在党的周围,完成战斗任务。党及时提出:“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为着革命战争这一中心任务的。为着战争的需要,我们应进行必须的经济建设以充裕战争的供给,并进一步改良工农生活。”

根据这一原则,吸收广大群众踊跃参加合作社运动,使苏区群众从实际中接受教育。当时苏区日常用品十分困难,特别是食盐更为奇缺,直接影响了军民的生活和革命战争。党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发动群众向食盐困难开战,彻底解决食盐问题,不仅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而且使群众积极加入红军,努力完成粉碎敌人“围剿”的战斗任务。党给予妇女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上享受与男子同等的待遇,从充分调动了广大妇女群众参加到保卫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战争中来。

19321129,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决议,号召苏维埃机关和广大工农群众,与官僚主义作最坚决斗争,创造苏维埃新的工作作风,这就是“群众化,实际化,组织化,纪律化”的工作作风。当年毛泽东深入乡村调查,了解民众疾苦,带头挖井,帮助群众解决吃水因难;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车水抗旱;周恩来、张闻天等帮助红军家属挑水、砍柴,这些感人事迹至今广为传颂。

四是廉洁自律的无私奉献精神。苏维埃政府倡导廉洁奉公的作风,苏维埃工作人员和红军指战员,都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兴国县苏区干部坚持做到“十带头”,即带头学习军事、参军参战、执行任务、慰劳捐献、节约粮食、遵守党的纪律、参加生产劳动、购买公债、优待红军家属、集股办合作社等。长冈乡苏维埃的五名干部不脱产,不拿薪,自带饭包去办公;长年头戴斗笠,风里来雨里去,艰苦奋斗干革命。苏区群众唱山歌赞颂道:“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中央政府认真开展反贪污浪费的斗争,严惩腐败,并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党和政府的绝大多数干部都有一种任劳任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两个政权的尖锐对立中,使苏区广大群众感受到:只有苏维埃政府才是为劳动民众谋利益的政权,“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苏区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至今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后人应当永远铭记并发扬光大,用苏区精神来创造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

文章引自《苏区精神  永恒的丰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Copyright © 2017-2019 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院  ICP备案:赣ICP备18002559号-2    技术支持:赣州网络公司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