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培训课程 红色讲堂 红色文创 苏区人物 联系我们
红色讲堂
中国共产党赣州历史
赣州党史大事记
赣南红色历史
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
苏区故事
历史事件
红色中华
红色著作

第三讲 关于苏区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思考

浏览:次  更新:2019-07-10

苏区精神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从宏观上、学术上谈点看法,以就教于有关领导同志和学界同仁朋友。

、苏区精神的定位问题:苏区精神是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理论概念

所谓“定位”,就是要认同、确定它的历史地位。这是研究苏区精神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根本问题,恐怕也是本次研讨会所期盼解决的核心问题。先从学术界的有关现象和观点说起,2005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黄宏同志主编和一批专家学者撰写的“弘扬革命精神系列丛书”,共有四本,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套系列丛书很好但遗憾的是丛书中唯独没有苏区精神。其中的原因我不甚清楚如作揣测的话,是他们缺乏苏区精神的资源信息,还是对苏区精神不作独立形态的认同,还是觉得井山精神就已包含了苏区精神?如果是后者的话,我看了《井山精神》这本书,并未涉及苏区精神的内容。不管情况怎样,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在学界,长期以来对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的定位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一种观点认为井冈山精神就包括、涵盖了苏区精神,因此主张江西只提一种精神,只树一面旗帜,那就是“井冈山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井冈山精神与苏区精神,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山斗争和中央苏区两个不同时期创造和培育的革命精神传统,其形态、内涵、特征是不一样的,是不能以前者取代后者的。因此主张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提法,二者是并立不悖的,不存在几面旗帜的问题(否则,江西还有安源精神、八一精神、方志敏精神,就不好解释)。在这两种学术观点的争论中,我一直是倾向后者的。但迄今为止,尚未达成共识。我期望本次研讨会对这一理论观点的讨论能有所突破、有所前进。当然我们的研究是理论、学术性的探讨,应当排除某种地方利益的考虑。

   作为江西学者,30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江西苏区史的研究工作,既研究井冈山斗争史,又研究中央苏区史;既研究井山精神,又研究苏区精神。秉公而论,我认为,苏区精神是一个具有独立形态、有别于井冈山精神的理论概念。这是因为:

第一,苏区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和培育的革命精神总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光辉一环,是中国共产党一整套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延伸、深化和发展,又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前躯、先河和源泉,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放开视野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和培育的创党精神、北伐精神、八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它们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具有独立形态的。在这个总链条、总宝库中,苏区精神无疑有它应有的光环和地位。

第二,苏区精神具有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相统一的品格特征。苏区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拼博中,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根植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沃土,又融合中国革命战争的时代特征、共产党人的革命风格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既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革命风格的光辉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血脉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深沉积淀又是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传承和弘扬的一种能够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它既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又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确定苏区精神的历史地位,来源于对中央苏区斗争历史地位的认同。苏区斗争是苏区精神的本体和源泉。离开了苏区斗争,苏区精神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是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战略基地。毛泽东在19341月全苏二大报告中,就曾经提出:“中国苏维埃区域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主力军”,“至于中央苏区,这里是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这是毛泽东当年对中央苏区的看法和定位。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土地革命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党中央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中央苏区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客观评价。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最重要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它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是中国革命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伟大阵地,而且表现在中央苏区是我党学会治国安民、实施局部执政的实验基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一大批治国精英的集结地,是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开始架构、形成的发祥地。

第四,井冈山精神不能代替苏区精神。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这个“最”字是有所比较、富有深意的。在《决议》中所列的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井山、湘鄂赣、闽浙贛、鄂豫皖、陕甘、川陕、海陆丰、左右江、湘鄂西等13块革命根据地中,无论是地域之大、人口之多、时间之长、党内外斗争之复杂,还是中央党、政、军领导机构之设置,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之作用,毛周刘朱陈邓胡等中央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成员之集中,中央苏区都是首屈一指的,是任何一块根据地所不能比拟、替代的。

总之,从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局部执政以及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几个层面看,大体可以判断,这些概发迹于井冈山,形成于中央苏区,成熟于陕北延安。中央苏区在这三个阶段中是承前启后,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央苏区既然如此之重要,在中央苏区产生的苏区精神的历史地位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二、苏区精神的内涵问题:应从原生态上去研究与把握苏区精神内涵

苏区精神有其自身特定的丰富的科学内涵。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究竟如何概括与把握?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可以充分讨论的。本人认为,应从原生态上去研究与把握苏区精神的内涵,就是说,要尊重史实,忠于史实,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切合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要人为地拔高,不要刻意地添加,不要过分考虑现实政治的比照。从原生态出发,我认为最好的选择是采用当年毛泽东的语言和历史文献的表述,驾驭中央苏区斗争历史的全局,把握苏区精神中最重要、最普遍、最本质的主流形态,抓住苏区精神中最能穿透时空、最能影响时代的亮点,来概括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2001年我与凌步机同志合著出版的《中央苏区史》一书的“总论”中,曾概括了苏区精神内涵的五个方面,我认为至今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里略作调整提出,与同志们共商。()“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路线苏区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首先是思想路线问题。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提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概念和基本思想,最早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提出的。早在1929614日红四军“七大”前夕,毛泽东针对党和红军初创时期出现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的争论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给林彪的信中就明确提出:“近日的问题(军委问题,但原则问题)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的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这是毛泽东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同年12,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进一步提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因此必须“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19305,毛泽东为反对党内盛行的“左”倾教条主义倾向,在《反对本本主义》ー文中,更加鲜明地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況”“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那种以为有了“本本”就能保障永久胜利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的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苏区时期提出的“思想路线”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为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当是苏区精神的首义。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理念,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已很明确。毛泽东当年在总结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经验时,就郑重提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为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決群众的一切问题”,广大苏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勤于政务,一心为民,铸就了“血浓于水”、“鱼水相依”的党群关系,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苏区人民发自内心地称赞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脍灸人口的山歌,就是从兴国唱出传遍苏区的。这是当年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兴国模范县委书记谢名仁、长乡苏主席谢昌宝、江西省苏主席刘启耀等,就是苏区干部的优秀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勤政为民,无疑是苏区精神的显著特征。

()“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创业精神

中央苏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苏区军民武装开辟、打造拼搏出来的。“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崇尚和躬行的理念。1927年毛泽东引兵“上山”是创新,1929年朱毛红军“下山”也是创新。从大柏地战斗到三克龙岩,从攻占吉安到四破“铁围”,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成立和新生国家机器的运转,到一整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党政军群各种机构的创设,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开展,等等,无不是中国共产党人和苏区军民开拓创新、努力拼搏、精心运营的结果无不是毛泽东当年在中央苏区提出的“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极大成功,无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的伟大创举。在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中,赣东北省委、兴国县委、长乡、才溪乡苏维埃政府,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受到毛泽东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精神。开拓创新,争创第一,正是苏区精神的突出体现。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

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与法制的道路上作出了十分可喜的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在民主政治方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公民“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十六岁以上均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有真正的信教自由”,“彻底地实行妇女解放”等。从“一苏大”到“二苏大”,中央苏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民主选挙运动。苏区埃中央政府还规定,“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之权”,“如果发现了贪污腐化消极怠工以及官僚主义的分子”,“苏维埃则立即惩办他们决不姑息”。时任中央政府总务厅工程基建处处长的左祥云等8个贪污腐败分子,都被苏维埃中央政府判处死刑,当时轰动苏区,大快人心。党和苏维埃政府的这些民主法规及其举措,在当时乃至后来都是十分先进的。正如毛泽东19341月在全苏二大报告所言:“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实在是历史上任何政治制度所不曾有的。”中央苏区这种充分的民主精神,是苏区精神的重要方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

19301,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就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不仅提出了红军初创时期建立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构想,而且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对于全党同志和全军将士坚定信念,经受各种困难与曲折,将中国革命推向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所在。

总而言之,以上我们以五句话的方式概括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路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创业精神,“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这五句话,是从原生态的角度概括的那么,如果我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简单明快的“四言体”方式来概括苏区精神主要内涵的话,我倾向16个字:“求真务实,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争创第一。”这“16字诀”,凸现了苏区精神的特色和个性。如果再考虑一些共性(如井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内容,也可再增加“坚定信念”、“艰苦奋斗”8个字。这些,都有待于大家共同讨论,以取得共识。

三、苏区精神的特征与价值问题:从苏区精神的特征看虮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传统,在革命战争每一时期都有其自身的个性和特征。如:山精神的内涵有24,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然井山精神的特征是敢新路。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四句话,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而延安精神的特征是艰苦创业。这个判断可能有失全面,以偏概全,但我们这是讲的是主要特征、个性化的东西。苏区精神的个性和特征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苏区干部好作风(即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苏区千部好作风”的本质和真谛,其目的是为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也就是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为民谋利、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当年在中央苏区就说过:我们共产党人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联系群众”。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说过:“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唯物主义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彻始彻终,就是领导群众斗争。中国共产党有存在之必要,你不给群众办好事,不领导群众斗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嘛。”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强调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联系群众的对立面是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在战争年代和局部执政时期是最大的危险,在建设年代和全面执政时期同样是最大的危险。“得民心者得天下”。战争年代,党和政府要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比较好理解,党也会引起高度的关注,否则就很难生存和发展。建设时期,党成为全国执政大党了,党的领导和国家权力结合起来了,联系群众的观念就很容易淡漠,久而久之,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腐败现象就应运而生了,党就容易脱离群众失去执政基础就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危险。为了防止和克服这种危险,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专门作出了《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央领导人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等新的执政理念,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这标志着我们党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想的、做的更加成熟了,党也就更加先进,更加生机勃勃了。可见,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问题。党的执政基础是日渐流失,还是日益巩固,关键在于能否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重新构筑“血浓于水”、“血肉相连”的密切的党群关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研究、探讨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之所在,同时也是我们当前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之义。

四、苏区精神的深入研究问题:要有新的举措和机制

奋进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历史造就了苏区精神,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苏区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虽然时代氛围不同了物质条件不大一样了,但苏区精神仍然就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这是因为:“苏区精神”所蕴含的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理想信念等这些思想内核和精神风貌是不会过时的,是永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今天,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实事求是仍然是我们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仍然是我们的传统作风,勤政为民仍然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廉洁奉公仍然是我们的道德规范,理想信念仍然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的党是一个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党,我们的国家是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鉴于我们的国情和使命,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因此,苏区精神的深入研究很有必要,也大有可为苏区精神的研究如何引向深入呢?这里,我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供与会同志与有关部门参考。

第一,开展专题研究苏区精神的研究要深入、持续地进行下去,必须紧贴时代脉搏和党的工作重心,找准切入点,组织开展各种规模不等和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如:苏区精神与党的先进性,苏区精神与廉政建设,苏区精神与思想道德建设,苏区精神与党的局部执政,苏区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苏区精神与建设小康社会,苏区精神与中华民族复兴等。这种专题研究,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深层探讨,沟通前沿信息,提出咨政建议,以供有关党政部门决策参考。

第二,拓宽研究视野苏区精神的研究要以中央苏区为重心,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央苏区。要放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老苏区,络这一时期各根据地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苏区精神,整合红色资源,扩展研究队伍,推出更多、更广的研究成果。

第三,调动社会力量。苏区精神的研究不仅是党史工作者的职责,党政军群各部门全社会都应积极参与。既要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也要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各条战线的关注和参与,尤其是理论、文艺、媒体、企业、旅游的联系,构筑广阔的研究平台,并同红色旅游的进一步挖掘、开发联系起来运作,提出新的品脾,增添新的经济増长点。

第四,成立“苏区精神研究会”。前些年,陕西早已有“延安精神研究会”,江西有“井冈山精神研究会”。今年8月份,我省又成立了“江西方志敏研究会”。目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正在报请中组部、国家民政部,着手筹备成立“中国井冈山精神研究会”。这些新的信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要考虑成立“苏区精神研究会”。在操作上,可以原来的赣南“红土地文化研究会”为基础,邀请全国全省有关专家、学者加盟,扩大规模,重新组建,以从组织上、机制上保障苏区精神的深人、持久开展。

文章引自《苏区精神  永恒的丰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Copyright © 2017-2019 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院  ICP备案:赣ICP备18002559号-2    技术支持:赣州网络公司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