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培训课程 红色讲堂 红色文创 苏区人物 联系我们
红色讲堂
中国共产党赣州历史
赣州党史大事记
赣南红色历史
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
苏区故事
历史事件
红色中华
红色著作

第二讲 论苏区精神

浏览:次  更新:2019-07-09

        以前我曾撰文谈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革命精神。之所以没有讲苏区精神,是因为讲苏区精神存在着很多难点。

一、宣传苏区精神的难点

      在 宣传苏区精神的难点在宣传苏区精神问题上,存在着四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苏区的时间界限不容易确定。要宣传苏区精神,首先应该明确苏区的时间界限。但各地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苏区的时间界限不像井冈山、长征、延安、抗战、西柏坡等革命精神的时间界限那么明确。有的地方的苏维埃政府成立很早,例如广东陆丰、海丰两县苏维埃政府在1927年11月就建立了,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在1928年5月建立了。有的则成立的比较晚,例如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是1933年1月建立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是1935年2月才建立的。各地苏维埃政府存在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例如海陆丰、井冈山、左右江等苏维埃政府在1930年以前就丧失了,而陕甘地区的苏维埃政府一直存在到1937年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止。1931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各个苏区中最重要的苏区一中央苏区也正式建立,苏区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那么,现在讲苏区精神,主要是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苏区建立以后所产生的革命精神呢?还是讲从1927年11月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产生的革命精神呢?

       第二个难点是苏区的地域界限不容易确定。要宣传苏区精神还要明确苏区的地域界限。但苏区的地域界限也不像井冈山、长征、延安、抗战、西柏坡等革命精神的地域界限那么明确,除了最重要的中央苏区外,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区,例如海陆丰、湘、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湘鄂西、陕甘、琼崖、左右江、川陕,鄂豫陕、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区。现在讲苏区精神,主要是讲中央苏区所产生的革命精神呢?还是讲所有苏区产生的革命精神呢?正因为存在着苏区时间和地域界限的不确定,所以有的学者不主张提苏区精神。有的学者认为,井冈山精神应该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革命精神的总称,不必再单独列出苏区精神,并怀疑苏区精神能否和有无必要与井冈山精神并列,其并列的理由是否充足:如果将井冈山精神限于1931年11月前,而不将中央苏区的三年包括进去,那么井冈山精神就无法与长征精神相衔接,势必造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精神的一段空白或断档。从井冈山精神中排除苏区精神,或将后者独立化与井冈山精神并列,都容易造成一些地区宣传上的互相抵牾,既不利于宣传井冈山精神,也于宣传苏区精神或“红都精神”无益。而将井冈山精神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精神的总代表,明确它是涵盖江西各根据地包括中央苏区的统一革命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也有利于按照党史的分期来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传统。

       第三个难点是苏区时期是教条主义最盛行的时期。苏区的名称即“苏维埃”,就是从苏联照搬过来的,即使当时的群众也不了解因而产生了有的群众到政府中找“苏维埃先生”,把苏维埃当做一个人的名字笑话。教条主义虽然是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但教条主义的很多内容并不都是错误的,很多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实际利益,例如教条主义也是主张开展土地革命的,虽然政府不对,但广大贫苦农民也分了得土地。现在讲苏区精神,怎么讲清苏区这个名字和教条主义盛行的情况?怎么讲清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条主义错误的关系呢?

       第四个难点是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最严重的时期。从1927年11月以后,中共中央接连犯了三次“左”倾错误,特别是第二次、第三次“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但在“左”倾错误统治时期,广大干部还是努力工作的,广大红军官兵也是英勇奋战的,很多人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很多群众也是得到实际利益的。现在讲苏区精神,怎么处理和“左”倾错误的关系?应不应该包括广大干部、群众、红军官兵在“左”倾错误中英勇斗争的事迹?解决上述难点的几点看法现在讲苏区精神论著,大都不讲上面提到的几个难点,只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方面。但是,不讲清楚以上几个问题,苏区精神的概念就很难确立,对苏区精神的宣传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

       我认为,对于上述难点可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第一,关于苏区的时间、地域界限即苏区精神涵盖的时间和地域问题。既然存在着很多苏区,有的苏区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前早就建立了,有的苏区在中央苏区丧失之后仍然存在,讲苏区精神不能仅仅指中央苏区,而应该包括所有苏区。也就是说,苏区精神应该是泛指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产生的革命精神。

      第二,关于苏区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时间、地域交叉问题。苏区精神既然是泛指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产生的革命精神,那就产生了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在时间和地域上的交叉问题。对于井冈山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是指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カ分兵下山为止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有的认为应该指从1927年10月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到1931年11月南会议前这4年零1个月;有的认为应该包括从1927年10月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出发长征这7年的时间,即包含了苏区精神或“红都精神”。我认为,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既然在1928年5月就建立了,在这之后产生的革命精神就应该属于苏区精神,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1928年5月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前这段时间,也可以看做苏区精神产生的准备时间。井冈山精神涵盖的时间和地域,应该是指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起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1929年1月红五军从井冈山突围为止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应到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分兵下山为止,因为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分兵下山后红五军还坚持了一段时间),而不应该包括在此以后时期。把1929年1月红军从井冈山突围以后,甚至一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以前所形成的革命精神,统统包括到井冈山精神之中,显然是不妥当的。至于长征精神,因为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大部分不是苏区,因此它在时间上虽然和苏区精神有交又,但不存在地域上的交叉。这就是说,苏区精神在时间上虽然可以涵盖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地域上可以涵盖井冈山精神,但完全可以把这三个革命精神并列起来宣传,不过应该为其各自的时间和地域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划分,而不应该含混在一起。第三,关于苏区精神和教条主义、“左”倾错误的关系问题。现在宣传苏区精神,当然不能宣传当时的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应该主要宣传与教和“左”倾错误作斗争的正确的方面。但是,对于广大干部、群众和红军官兵在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下努力工作、英勇奋战的事迹,还是应该肯定的。他们当时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也应该包括在苏区精神之中。

三、关于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对于苏区精神的内涵,有的学者已经作了概括。例如刘孚威主编《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一书认为,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真心真意为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三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是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的“彻底的民主主义”精神。余泊流、凌步机著《中央苏区史》认为,采用当年毛泽东的语言和历史文献的表述来概括,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开拓精神;二是“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三是反对“本本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四是“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

       五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这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所在。有的还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苏区精神的精髓。刘孚威、余伯流、凌步机等人对苏区精神的概括,是很全面的,但我认为还可以将苏区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进行比较,看看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井冈山精神最主要的特点,是敢于走自己的路的革命创新精神;长征精神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延安精神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抗战精神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和不畏强敌、舍身报国的献身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两个务必”,即謙虚谨慎,艰苦奋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与上述革命精神相比较,我认为苏区精神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反对本本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和“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为民精神。因为在苏区斗争时期,正是教条主义即本本主义最盛行的时期,毛泽东顶住教条主义的压力,发出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召,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际上在这里已经提出来了。后来发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实际上也从这里发韧了。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一一群众路线,在这个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苏区斗争的一切成就,可以说是反对本本主义和坚持群众路线的结果。因此,把反对本本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为民精神,作为苏区精神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符合实际的根据这个主要特点,可以认为苏区精神包含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求实、为民、廉洁、进取四个方面。下面,就主要根据中央苏区的情况,略作说明:

       第一,深人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为了克服教条主义,毛泽东深入农村进行调査研究,写出了大量的农村调查报告。在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他提出了“没有调查设有发言权”的名言。他一生写的农村调查报告,主要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深入调查研究,成为这个时期毛泽东领导工作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正因为他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的实际,オ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对苏区斗争正确的指导,并为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毛泽东思想,奠定实践基础。现在学习苏区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科学精神,深人调查研究,切从实际出发,打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克服官僚主义、高高在上的恶劣习气,真正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为民精神。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结论中,批评了那种不关心群众生活,不注意工作方法的错误倾向,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因此,“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在毛泽东等人的号召和带动下,苏区干部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歌,正是当时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现在学习苏区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为民精神,“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第三,严于律己,加强监督,保持优良作风的清廉精神。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就必须保持自身的廉洁。但苏区建立后有了自己的政权,就很容易产生腐败。这是中国共产党遇到的新问题。为了保持党组织和政府机关的廉洁,苏区的党组织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有力的防范措施,例如中央苏区在县以上党组织设立了监察委员会,在区以上政府中设立了工农检察部,并做出严厉的规定,“贪污公款在五百元以上者,处以死刑”。在这同时,还在各级检察部中设立了控告局,号召群众组织检察“突击队”,加强群众的监督。正是因为监督有力,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保持了廉洁的好作风。中央审计委员会在1934年9月审计了中央各部5至8月的经费开支后自豪地说:“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现在学习苏区精神,就是继承和发扬这种严于律己,加强监督,永远保持优良作风的清廉精神。

       第四,创造“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既然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那就要努力把工作做好,让群众满意。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表扬了兴国、赣东北的工作,他说:“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同样,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像兴国和赣东北的同志们,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他,如福建的上杭、长汀、永定等县的一些地方,赣南的西江等处地方,湘赣边区的茶陵、永新、吉安等县的一些地方,湘鄂赣边区阳新县的一些地方,以及江西还有许多县里的区乡,加上瑞金直属县,那里的同志们都有进步的工作,同样值得我们大家称赞。”最后他发出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现在讲苏区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这种进取精神,在各个地区、各条战线努力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真正让广大群众满意。至于几位学者概括的苏区的精神的其他方面,当时虽然也做得比较好,但有的在各个革命精神中是一贯的,有的不如上述几个方面更加突出,有的还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内容有所重复。例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各个革命精神一贯的内容,这个时期也不如抗日战争时期更为典型;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的“彻底的民主主义”精神和“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有的在井冈山时期就开始实行了,这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也不如抗日战争时期更加健全;“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精神,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讲的,实际上也是反对本本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各个革命精神一贯的内容。因此,不把这几个方面作为苏区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可以的。这样,可以更加突出苏区时期的特点。

      另外,以后还应该把其他苏区的革命精神一起概括进去,并用各个苏区的突出事例加以说明,否则,苏区精神就仍然只是中央苏区的精神。

引自《苏区精神  永恒的丰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Copyright © 2017-2019 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院  ICP备案:赣ICP备18002559号-2    技术支持:赣州网络公司

在线客服